NEWS最新消息

2023/04/01 品管圈常見問題(七)---應用流程圖縮小要因的尋找區域 作者:陳伯陽

       品管圈處理的問題如果有較多數量的不良品或是調查資料可以分析,通常在現狀掌握時會應用柏拉圖、直條圖等工具來選定改善的重點。但是如果數量很少,或是各種現象很久才會出現一次,除了用Why Why分析外,也可以用流程圖來分析。所以這兩個工具也常常被第一線人員平時在處理異常事件時所應用,上期介紹Why Why分析工具,本期繼續介紹流程圖分析工具。
 
       流程圖的分析方法是在員工發現不良品的時候,沿著生產過程的每一站去調閱相關資料,試著找出最有可能找到要因的站別。品管圈圈員可以把流程圖畫出來後,尋訪各站的專業人員,來縮小尋找要因的範圍。
 
       畫流程圖時每一個方塊代表著生產過程的每一個站點,每一站點都會有輸入、站內作業和輸出三項。輸入、輸出指的是產品或原料的狀況和各監測指標數據,站內作業指的是該作業點的機器或人員會進行的工作。如果能把流程圖細化到每個方塊都是獨一無二,跟其他方塊的輸出內容都不相同時,就可以利用不良品的相關狀況,判斷在哪一方塊的輸出中可以發現同樣或類似的情況,進而去該站確認站內作業。
 
       例如某家餐廳生產便當的流程,可以大致分為菜肉清洗區、切割區、烹煮區和打包區。當客戶反映便當中有蟑螂的時候,餐廳可以從對該便當的調查中,針對蟑螂的情況分析問題可能發生的區域。
 
       如果客戶表示發現蟑螂的時候,蟑螂仍是活著的,那問題點可能發生在打包區,因為前三個區域的輸出都不大可能會有仍活著的生物。如果蟑螂是烹煮過的,那問題點就可以排除打包區,剩下前面三個區域;這時候再去判斷蟑螂的發現位置和屍體完整情況,又可以繼續排除某個區域。例如如果蟑螂的位置是在清洗不到的地方,基本上又可以排除烹煮區的可能性。透過流程的分析並配合對生產環境和設備的了解,例如各種半成品的擺放位置是否容易讓蟑螂爬入,透過現場的觀察可以更精準的聚焦問題發生的區域。
 
       當生產線有實施IPQC的管理和SPC的數據分析時,上述方式更可以快速聚焦區域解決問題。IPQC(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,製程品管)是指產品從物料投入生產到產品最終包裝過程的品質控制,常見的檢驗方式是在生產過程中的各工序之間巡迴檢查,所以又稱為巡檢。IPQC人員可以幫助及時發現問題,巡檢紀錄資料也可以透過SPC統計製程管制的技術提出警訊或是協助問題要因的選定。
 
       品管圈團隊在現狀掌握的階段,即使將來報告時會用較簡略的流程圖,但在平常討論時,畫流程圖仍要盡量畫詳細,而且要去現場訪問專業人員,掌握每個站點輸出入的內容。有些單位沒有IPQC巡檢紀錄,若各班交接時有交接班紀錄或日報表,也是可以當成分析的參考。
 
結語:
       企業實施品管圈的好處除了解決問題外,藉此發掘現場缺乏哪些監控機制和數據,對企業未來的發展貢獻更大。例如要利用此流程圖的方法分析問題時,才發現公司平常根本沒有安排數據蒐集的工作,或是製程各站點的安排不利於數據分析,或是平常收集的數據對分析問題沒有幫助,這些都是值得改善的問題。
 
       這個分析方法除了適合品管圈圈員和現場工作人員外,對於單位主管特別重要,因為快速縮小問題區域,有助於減少需參與解決問題的人員。例如這個餐廳便當的案例,如果餐廳老闆不熟悉這個分析方法,最有可能就是把所有區域都列入嫌疑區域,所有人都要動員起來找問題,或是所有區域展開大掃除,印證了將帥無能累死三軍的俗話。